SSI ļʱ
您的位置:首页 >

2019-2023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试 行)

2019-2023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试 行)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5-06

运艺字〔2019〕7号2019-2023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试 行)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强校是学校向高水平发展的第一战略,顶层设计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引育并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教学科研相结合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方向。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

目前国际国内新一轮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日益迫切,在此严峻形势下,我校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做到“五个坚持”“八个统筹”,即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坚持引育并举,坚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力求做到培养与引进相统筹,高端与梯队相统筹,个人与团队相统筹,教学与科研相统筹,学术与实践相统筹、培养与使用相统筹、专职与兼职相统筹、激励与约束相统筹。

围绕特色鲜明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目标,着力打造一支高端人才引领、青年后备力量充足、层次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并且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造就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敢于担当、清廉高效的管理队伍;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热心服务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

第二部分 现状与目标

一、结构现状

(一)岗位、年龄结构

我校目前共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74人,管理及教辅人员19人,工勤人员6人。专任教师中50岁及以上16人,占比22%;40 - 49岁28人,占比38%;30 - 39岁29人,占比39%;29岁及以下1人,占比1%。

(二)学历结构

我校专任教师74人中研究生4人,占比5%;本科55人,占比75%;专科12人,占比16%;中专及以下3人,占比4%。

(三)双师型结构

双师型6人,占比8%。

二、目标规划

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以提高专业水平为核心,以我校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大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开发潜力,增强人才队伍的发展活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培养。建立和完善以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开阔专业技术人才的视野。

根据学校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未来五年,我校专任教师要达到86名,比例达到75%以上;专任教师的研究生率要达到10%,本科率要达到95%以上;各专业专任教师的高、中、初职称比例基本达到1:2:2;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

经过五年努力使我校人才结构与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更趋协调,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专业层次进一步优化,人才分布更加合理科学,专业急需紧缺的高水平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不断加强,中青年人才培养数量逐步增加,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年龄结构合理、业务技术精湛、教、研、演水平一流的人才队伍。

第三部分 具体办法

一、全面系统培训,提升全员综合素质

根据学校师资队伍现状,聘请专家调研培训课题,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全员培训主要内容每年确定若干主题,对全员进行一次不低于40学时系统理论培训。

全员培训主要内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师德师风建设、新课程改革、行政办公实务等。

责任科室:人事科 教务科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人员能力

以提高行政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为核心,重点培养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敢于担当、清廉高效的管理队伍。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综合业务能力为重点,制定提升计划,每年集中进行1次不低于40学时的专题培训。

责任科室:人事科

三、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学管队伍建设

以提高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管理能力为重点,制定学习计划,每年集中进行1次不低于40学时的专题学习;同时聘请专家每学年末召开一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适时安排外出考察学习,掌握学生管理新模式,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热心服务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

责任科室:学生科

四、提高学历层次,改善人才学历结构

鼓励教师取得更高层次学历,大力推动我校教师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和自身专业特点,积极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截止2023年,专任教师的研究生率要达到10%以上,本科率要达到95%以上。

从2019年起,考取与本专业相符的国家统招全日制研究生,专、兼任教师取得毕业证与学位证的,学校给于学费补助,补助标准为每年5000元,最高补助年限为3年,补助方式为报考前到学校备案,录取后与学校签订进修学习协议,毕业拿到双证书后凭正规学费发票按照学校财务制度一次性发放;进修学习期间每年按财务标准报销两次往返交通费,按学年报销。

责任科室:人事科 教务科 财务科

五、实施引进战略,优化人才年龄结构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流动方式,以引进人才为主渠道,以劳务输入、短期聘用、专家兼职、合作研究等方式,大力引进我校紧缺急需人才。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加大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我校教师双向流动力度,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每年离退休情况及空编数,合理制定年度人才引进方案,截止2023年,岗位(编制)占有率要达到95%以上。聘请离退休老专家参加每学期举办的讲课、评课、座谈、研讨等活动,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积极主动开展拜师活动,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快速提升青年教师业务水平,逐步形成老、中、青三代合理搭配、有序衔接、高效传承的专业技术队伍。

责任科室:人事科 教务科 戏研中心

六、明确支持措施、加大名师培养力度

对获得省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授予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及以上称号的教师(有效期内),作为重点专业师资储备进行动态管理及调整,制定成长计划,根据国培、省培等各项教育培训计划,学校五年内为每人提供3次外出脱产学习机会,每次学习经费总额不超过4000元。同时,对外派学习的教师进行学习成效监测及量化考核,确保学习实效。

责任科室:教务科 人事科 财务科

七、调整发展方向,强化双师队伍建设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年制定增长计划,根据我校特点及教师自身优势,由学校统一协调组织,鼓励教师申报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行业资格证书,截止2023年,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学校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制定明确倾斜政策。

责任科室:人事科 教务科

八、明确专业需求,拓展新增课程培训

根据学科建设目标,由教学组推荐,对学校决定开设的新专业、新课程等专业建设需求,提前制定计划,选择专业性强、技术力量雄厚、优势明显、有针对性的培训机构对相关教师进行脱产培训,每两年1次,学习形式为参加专项培训、定向培训、跟班学习等,学习时间不低于两个月或240学时。每学年末召开一次专业建设研讨总结会。

为推动专业建设,学校不定期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外出学习,五年内每个专业至少安排一次。

责任科室:教务科 戏研中心

九、注重内涵建设,教学研究齐头并进

以校内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技术核心,充分发挥离退休老专家的作用,以蒲剧唱腔、晋南民俗舞蹈、绛州鼓乐、电脑制图等非遗项目、本土文化或实用技能为课题,开展教学素材整理、校本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模式建立等教研活动。五年内,完成两种以上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两项以上地方戏曲或优秀文化学术调研活动,学校根据情况予以经费支持。

责任科室:教务科 戏研中心

十、突出成果检测,学术实践同步发展

鼓励教研组、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不得跨学科及专业),积极参与作品的编排创作、论文论著发表、参加国家、省、市级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专业比赛等学术活动。截止2023年,各教研组参加省级以上活动不少于3次,市级活动不少于5次;专任教师50岁以上者每人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49岁及以下者每人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专任教师参与各项活动不少于3次。同时,学校制定相关激励制度将教师获奖情况同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予以挂钩,并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中予以体现。双肩挑人员受到本专业或本岗位相关的表彰及发表相关论文一并计算在内。

责任科室:教务科 人事科 戏研中心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建立机制

学校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根据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核心指标,成立人才建设领导组和继续培训教育考核组,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监督、考评、奖惩、服务等方面,学校根据人才建设规划项目制定相关制度予以保障,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人尽其才的制度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发展体制机制。

二、经费保障

根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学校将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纳入年度预算,2019年安排8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根据学校发展实际逐年递增。

三、组织保障

(一)成立人才建设领导组

组 长:谢 伟

副组长:王志凯

成 员:景雪变 袁永军 闫筱强 王 飞

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景雪变兼任

成员科室:人事科 教务科 戏研中心 学生科

 财务科 监察室

(二)成立继续培训教育考核组

组 长:景雪变

监 督:闫筱强

成员科室:人事科 教务科 学生科 戏研中心 监察室 

四、宣传保障

充分利用报纸、学校网站、公众号等各类宣传媒体,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在校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不断优化教师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019年4月10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