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您的位置:首页 >

诵读|宣 言:人间正道是沧桑

诵读|宣 言:人间正道是沧桑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0-08

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沧桑岁月引人深思回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穿越70年时空,历经70年奋斗,人间正道在历史的天空中愈发耀眼,在世事的变迁中更加笃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曾记否,为了有朝一日中国自立自强于世界,无数先驱在黑暗中孜孜以求、探索前行,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在留下《与妻书》后慷慨赴死,赵一曼在写完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后英勇就义……风骨铿然,无怨无悔,只为劳苦大众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只为了下一代有光明的未来。

今天的中国,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这,不正是孙中山先生所期盼的“富强中国、安乐中国”?

今天的中国,走过改革开放40年奋进历程,减贫人口占全球的70%以上,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社会保障体系,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中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在学校,在公园,在田间,在广场,人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这,不正是方志敏所渴求的“欢歌代替了悲叹,笑脸代替了哭脸,富裕代替了贫穷,健康代替了疾苦”的“可爱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掷地有声:“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这种自信,根本上来自于我们走在大路上的信心和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人间正道,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响彻中国大地70多年的昂扬旋律。

一个有着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政党,一个在有着近14亿人口、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长期执政的政党,靠什么始终保持先进和锐气?靠什么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靠什么压倒一切敌人而一往无前?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是什么让这座偏僻的西北小城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什么感召着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从全国各地涌向延安?答案就是红色延安的崭新气象,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共产党员来自五湖四海,许多人职业不同、兴趣各异,甚至方言不通,但一声“同志”,就迅速拉近了心灵的距离、消除了彼此的差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始终不渝、矢志未改的恒心。70年,我国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70年,我国人口文盲率从80%大幅降至4.9%;7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

过去3年,全国有数百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牺牲,广西百色扶贫干部黄文秀、重庆忠县扶贫干部杨骅、云南威信扶贫干部杨学奎……用生命诠释着对人民的忠诚,筑牢了新时代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真情。

——1944年,郭沫若撰写的纪念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300年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被远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作为整风文件。5年后,在从西柏坡赶赴北京的路上,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刘青山、张子善,陈希同、成克杰、陈良宇,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无论级别多高,只要危害党的事业,刮骨疗毒毫不犹豫。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房多占,卡券、月饼、烟酒,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无论事情多“小”,只要损害人民利益,纠正四风毫不含糊。

以社会革命之艰巨促进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之彻底引领社会革命,不满足于做安于现状的“守成的党”,永远做由烈火淬炼、由使命召唤的“革命的党”。

这几年有一个现象引人关注,“千禧社会主义”受到不少欧美年轻人青睐,“马克思热”“《资本论》热”在西方持续升温。此时,中国已经向着社会主义不懈求索了上百年。

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写在书本里的概念,而是几代中国人用生命和汗水浇灌的火热实践。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移植嫁接的“飞来峰”,而是解决中国问题、福泽中华民族的大道正道。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追求共同富裕,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始终坚守、理直气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经与实际和实践相结合,就释放出科学真理的巨大引领力、推动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制度创造,承载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光荣使命。

——“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提出的憧憬和愿望。现在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社会主义中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新路径。我们没有罪恶的资本原始积累、没有残酷的殖民奴役压迫,却建立发展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没有搞多党轮流执政的西式民主,却建立起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我们推进经济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更聚焦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深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建成,要通过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拼搏和奋斗。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未因一时的挫折而动摇气馁,从未因目标的远大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四)

如何将千万万人口整合起来、避免“一盘散沙”,如何守护辽阔的边疆、避免四分五裂,如何在历史传统和文化中汲取求新上进的动力、避免循环僵化……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西方传来的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地影响了五四前后涌出的一代出类拔萃之辈,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就是古有的大同理想成为一种现成的思想基础,沟通了中国人同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联系。”中华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念,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理念有着天然的亲和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整体观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无神论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着诸多契合点。

有研究者指出,如果统一的、中立的中央政府是现代国家的标志,那么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这固然是一家之言,却揭示了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割不断、打不破的纽带。从“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基因,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追求,再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这是一种文明传统,也是一种制度模式,还是一种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古往今来,国家强盛才能人民安乐,民族团结才能天下太平。历史上有太多太多宗教战争、民族纷争,现实中有太多太多国家分裂、种族仇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弱国乱邦、何来逸民……有人忧虑,如果没有强大的党领导的强大国家,如果没有融为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国不知会被肢解成多少随风飘零的碎片。当今中国用事实作出回答,她以一个悠久文明的自信和包容,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了各民族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真正“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五)

这条路,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追求和夙愿,凝结着中国人民不懈的追寻和期盼。

这条路,接续着五千年文明的不屈和倔强,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希望。

……

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出发再向前,中国和中国人民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满怀豪情朝着太阳的方向。

我们走在大路上,脚踏人间正道、何惧世事沧桑。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