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1-02
学戏是为了演戏,演戏是为了给观众带来精神上的艺术享受,从而达到“高台教化”、寓教于乐的作用。光学、练而不去实践,那就不是演员。戏是靠一个一个动作在舞台上做出来的,练了半天就要上台表演。只有在舞台上演出了才真正体现了学与练的真谛,演是学与练的落脚点,“一靠学,二靠思,三靠演”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戏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既要演出人物又要演出行当,就是“在共性中见个性”,这是中国艺术哲学的高明之处。我们还可以从深层次去探究,尽管戏曲行当概括了生活中的人物类型,但反映到每个具体人物身上又是不同的。生活中的人们在思想感情、身段言语上是不可能绝对相同的,那么作为再现生活的戏曲艺术在舞台上表现生活本身时,也必然要体现出人物丰富多彩的性格特点。
从创造形象来讲,有了行当的基础后,在创造这一类 角色时,就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此外,同样的角色由不同的演员诠释也会异彩纷呈、千姿百态。行当化的表演也是一种程式,当然,这种程式是灵活的规范,而不是机械的僵化。我们强调程式是融化在每个不同人物的形象当中的,要“一人千面”,而不是“千人一面”, 要在程式中见人物。
有的时候在小生行当中时常会出现许多人物演唱同样的板式、相似的唱腔、穿戴同样的服装等,这些都是体现具体角色的表演技巧。行当技术是为创造形象服务的,但在对待具体人物时必须要根据人物的性格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如周瑜和吕布的穿戴、唱腔几乎一样;梁山伯与潘必正的表演风格相似;王明芳与陈大官同属穷生,这些在表演上到底怎么区分开来,必须要从他们的身段、唱念中找出看似相同而又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的东西,绝不能搞雷同化的表演,千篇一律。
必须要在行当的共性中演出人物的个性,同中见异,异中见真,异中见美,要求演员抓住每个人物“神”的特性,挖掘内心的不同变化,演出人物的多异性。从历史来看,每位京剧演员演戏都必须要经历演出、总结、再演出、再提高的过程,不断“磨戏”才能提高演出水平和质量,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戏不磨不成艺”。每次演出之后,演员应该仔细分析演出的成败得失,失误的原因在哪儿,怎样改正,如何避免重犯。
要考虑观众对于演出中哪些内容、技巧等方面的反映强烈,哪些平谈,为什么还要思索演出中突然出现的闪光点,如何保持、继续发展等问题。一个角色的成功就是要经历演员边学、边看、边演、边提高,逐步塑造成完美的人物形象的漫长过程,必须要使一出戏常演常新,精益求精,日臻完美。
文字来源(梨园漫步)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