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2-27
现如今,文艺批评者更多的时候,变成了一名混沌的鉴赏者。这样一种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文艺细读,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文艺批评中思想探索所面临的一些争论和疑难。但令人担忧的现实是“批评”的缺席,已经难以让文艺批评在眼花缭乱的文艺现场中赢得新的尊重。
这是一个理论的时代,我们有丰富的关于语言、结构、叙事、欲望、身体、性别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不乏不同文体的理论规则和阐释惯例,但独独缺少批评的精神,缺少批评的勇气——一种努力说出不可言说的事物的勇气。这真是让人伤心的事实。批评不仅失去了谈论文艺自身的果敢,而且失去了谈论超越自身更大问题的胆识。而由于缺少真正的“批评”,批评者的话语要么转变为某种具有主题性意义的圈内效应,要么作为自身的一种理论论证被不断地规范,从而失去了批评应有的质疑和挑战。
在我看来,批评是一种力图谈论非同一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现实性、未来性等各种可能性的话语,它是一种沉思,它遵守最起码的道德和价值。因此,当文艺批评与其他一切思想毫无底线地妥协时,它就不能不变得虚妄、圆滑而又无能了。
批评作为文艺鉴赏和文艺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解释或阐释文艺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意义时,具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对当下文艺批评的诟病之一,就是它把读者带离了文艺和它应有的文艺价值。好的文艺和坏的文艺,在批评者含混暧昧的评判标准中,经常变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这么做的直接后果是:尽管当下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文艺批评文章,但依然无法为广大读者提供有效的和易于理解的审美分析,恰恰相反,文艺批评在自我生产的无效复制中,渐渐丢失了自身的尊严。
批评者说到底不是生产论文的“机器人”。批评既无需让读者蒙圈抓狂,更不能让自身显得一无是处。批评不是你问我答,而是试图开启一场心灵的对话。与作者、读者对话,与现实、历史对话,更与自身、灵魂对话。因此,与其他艺术的沉默相比,批评是一种具有言说意义的精神活动。批评也不是忠告和强求,而是重新检视一部作品——它的背景、意义和问题。批评更不是指南针,批评是制造迷宫,批评需要一颗勇敢的心。优秀的文艺批评,是引人深思的精神迷宫,而且充满了故事和勇气。
批评是自我的塑造,它教会我们自省、矫正、提升。批评也意味着自我的取消,以此获得新的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方式。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是应该捍卫它还是为它哀叹。当然,令人欣慰的是:批评未死。批评仍然无处不在,在网络中,在私底下,在朋友圈里,也在某些凤毛麟角的文艺活动现场中。我相信,没有一种有勇气的批评是脱离自身存在的,也没有一种有勇气的批评不是和生命的探索无关的。
我喜欢怀着谦逊、透着勇敢、充溢着美的批评,就像诗。谦逊意味着有精神回旋的空间,便也有了对话的期待和可能;勇敢一点,便可以尝试着说出某些有趣而严肃的事实;而美,则预示着一种审美的理解,是对文艺批评作为一种艺术的呵护。
作者:韩松刚
选自:梨园漫步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