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12-25
□记者 王捷 文图
研讨会现场
为进一步繁荣戏剧事业,更好地发展蒲剧艺术,深耕戏剧沃土,培养高质量戏剧人才,12月23日上午,坚守艺术理想——景雪变教学团队“戏剧人才培养工程20年”汇报研讨会在运召开。来自国家、省、市级专家学者和景雪变教学团队教师、戏迷代表30余人展开深入交流,充分肯定了景雪变教学团队20年来取得的喜人成就,并就人才培养、剧目创新、戏剧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观点切中肯綮,引人思考。本报特按照发言顺序刊登部分专家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谢涛:
培养人才、挖掘人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景雪变及其教学团队给我们树了一个榜样。20多年来,景雪变一直想的是她的这群孩子。看了这次演出我很激动,也跟着孩子们流泪,我知道孩子们是有感而发的。有一批默默无闻的老师在帮着把这些孩子们推出来,所以我很感谢景雪变这个团队,20多年前,你们就有这种胸怀、眼见、格局。那时雪变还是当打之年,孩子们挣不了工资,她就把赚的钱都补给孩子们,这是一种传承。我也相信,前面有王秀兰老师及其他大家帮助过她,这都是一种传承。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戏曲目前面临一个危机,每个剧种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没有年轻人,而是能作为领军人物或流派代表的十分缺乏,特别需要很大的土壤或很好的平台,景雪变教学团队就提供了很好的生态培养。她是我们的榜样,做演员就是做好自己,做院团领导就是培养人才。我希望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把好的经验推广开来,助力戏曲事业越来越好。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姜志涛:
景雪变有3个身份,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院团管理者。这三个身份她都干得风生水起、硕果累累。作为戏曲教育家,首先我特别敬佩她的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20年前,她才40出头,正是最活跃的黄金时期,可她已经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在不放弃演员表演本行的前提下,办起了教学。这20年的成果在展演中我们也看到了,学员们都已经相当成熟。第二敬佩她的担当精神和吃苦精神。2004年她刚演《山村母亲》,那时已办起青年团,确实是赤手空拳打天下,2007年《山村母亲》进一步加工,后来又打磨,最终脱胎换骨,都离不开这些精神。第三敬佩她严苛的教学态度和严肃的传承精神。孩子们一招一式那么规范,没有刻苦训练不会有这样的成果。这帮孩子很幸福,有这样严肃、认真的老师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他们,所以他们才能学到真本事。希望雪变的团队能继续发扬这些可贵精神,培养更多蒲剧优秀人才。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王蕴明:
从我参加工作到今天已有60年,这半个多世纪,我们整个戏剧界起起伏伏,但整体是波浪式地前进。在此过程中让人高兴的是,我们戏剧界出现了一批典范人物,景雪变就是其中一个。她有一个特点:从最基层出来,一步步爬到当代艺术的高峰。这样艰苦奋斗的历程、这种典范意义,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只有努力、勤奋,她才能早年成才,这就是榜样。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景雪变在黄金时代就把大量精力用来培养下一代,风华正茂时把最宝贵的心血传给孩子们,这种精神让我非常佩服。她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一个优秀的老师、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看了这次展演我也特别兴奋、特别喜欢,行当齐全、演员优秀。20年的辛苦,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值得欣慰。雪变现在还年轻,希望继续为学生、为戏剧发挥光和热,这个团体将来肯定可以更上层楼,这也是我的祝愿。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
运城这块土地有那么多热爱戏剧的观众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这是戏剧的荣幸。这些都是景雪变教学团队巨大的精神来源。首先祝贺演出成功,看到了学生的风采,也看到了老师的付出;看到了对戏曲艺术根脉的坚守,也看到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对他们的滋养、助推,以及给他们提供的机遇。“景雪变教学团队”这个提法我觉得很好,突出了景雪变个人在蒲剧艺术人才培养中的领军作用,也突出了教师群体的作用。这是一种相互支撑、相互托举、齐心协力的关系,令人感动。20年戏剧人才培养工程采用一种崭新的教学和培养模式,为戏曲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示范。20年是一个漫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工作者的牺牲奉献、持之以恒、精神之可贵。景雪变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为学员定制课程,从理念到实践,都让戏曲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他们的努力和做法值得关注,并且有进一步扩大和推广的空间。
●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
看了汇报演出,我很高兴,也很感动。20载薪火相传,20载硕果累累,为蒲剧培养了后备人才,凝聚着整个团队各位老师的心血,所以我首先要对你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很了不起。戏曲繁荣发展关键在于人,一个在“老”人,得传帮带;一个在“新”人,接力传承。20年干一件事不容易,景雪变不仅奉献了自己的舞台,青春正当红时来办学,各位老师也把毕生积累的技术传给下一代,所以你们干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这给戏曲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当前我们戏曲界的一个历史使命,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怎么守正创新?应该继承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代生活,写意的戏曲把它全部表现了,这就是中国戏曲的神奇,在于它的综合性、写意性、程式性。这就给我们新时代戏曲人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用戏曲方式表现现实生活?那就是创造新程式,表现新生活。以景雪变代表作《山村母亲》为例,景雪变不仅是认真继承传统的好学生,也是面对当下时代勇于创新的好演员,这个戏国内、国际均获奖就是证明。戏曲新程式的创新,应把握3点。要继承传统,戏曲程式化最精华的传统技艺、戏曲绝活要原原本本学到手;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重在建设,贵在积累;应尊重规律,把握本体,守正不守旧。我们要永远把它传下来,作为我们艺术的滋养、基础和根基。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事业繁荣发展,我们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要共同努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戏剧评论家、剧作家王思恭:
景雪变教学团队戏剧人才培养工程实施至今已20年,回顾走过的历程很有必要、很有意义。20年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戏剧市场萎靡、人才断档,艺校戏剧专业低迷成严峻的现实,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成为应对这些的重要转折,作用重大、意义深远。景雪变勇于担当,举办蒲剧定向班,这才有了之后的一路辉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她既是组织者,又是具体实施者,大批优秀人才茁壮成长是人才工程交付的答卷。艺校多措并举,为人才工程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身怀绝技、实力雄厚、劳苦功劳的戏剧教师,让一朵朵小梅花绽放、大量人才涌现。取得骄人业绩的青年演职人员,在培养下刻苦学艺、发奋努力、脱颖而出,接过了弘扬蒲剧艺术的接力棒,为繁荣发展戏剧事业奉献着过人的青春,佳作迭出,令人欣慰。希望他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戏剧评论家潘广民:
这次研讨会,是对“产教融合、院团合一”20年来持续培养蒲剧人才的回顾总结会,是推进蒲剧艺术传承创新的论证会,也是进一步全面加强戏曲人才锻造、促进蒲剧艺术繁荣发展的研讨会。从2004年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招收蒲剧16班为起点和标志,景雪变教学团队20年始终坚持“带新人,走正路,出精品,兴戏剧”的战略目标,一路征尘、一路奋进、一路拼搏、一路创新,成果辉煌。从中得出的启示和特点有4个:一个崭新的创举、一批蒲剧的骨干、一缕未来的希望、一把戏曲的火种。景雪变教学团队和运城艺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崭新创举、科学模式和突出贡献,给了我们启示:要有前瞻眼光、要有创新意识、要有争先魄力、要有团队精神。景雪变为运城戏剧的人才培养、为蒲剧剧目的丰富创新、为山西戏剧的繁荣发展、为蒲剧走出国门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运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原运城市蒲剧团团长王艺华:
雪变身上有个“折腾”劲儿,就我们万荣人说的“zeng”气。她的这种折腾,就是一种“雪变精神”,一是“折腾”出自己事业上的成就,二是培养了60多个小梅花、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这值得我学习。这几十年来,我们舞台上合作过很多次,生活中是伙伴,雪变身上有这么多的成就、辉煌、亮点,所以知道她确实有太多不容易。她要有自己的事业,还要培养人才,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更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在这里我向她致敬,希望雪变同志艺术之树长青。对培养出来的这批新人我也提出一点希望,希望他们继续努力,把学到的东西展现给我们热爱的戏迷观众,为我们传统戏曲蒲剧的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剧作家裴军强:
景雪变老师在运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戏剧界是领军人物。提起她,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二度梅获得者等名号,可大多数人不知道,她还是一位戏剧教育家。是她倡导并成立了蒲剧本科班,20年培养了60多个小梅花和数以百计的优秀演员,这些孩子已成为目前蒲剧界乃至戏剧界的中坚力量和台柱子。景雪变的艺术人生就是“守正创新”的最好诠释。戏曲要求演员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懂得戏曲程式、行当要求、剧种特点,以及人物分析、角色塑造,景雪变是这方面的典范。在舞台以外,她设立蒲剧本科班,与兄弟剧种学习交流,搞院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对蒲剧、戏曲的发展和完善。景雪变教学团队对戏剧人才的培养方法主要有:狠抓学生的基本功;有行当意识;要懂人物、会演戏;突出剧种特色,使其得以很好保留。景雪变给我们的启示是:传承通向创新、传统关乎未来。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