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5-07-30
运城晚报讯(记者 杨颖琦)7月29日上午,在国家艺术基金“蒲州梆子特技绝活人才培养项目”课堂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文峰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溯源梆子腔形成与发展历史的专题讲座,从理论视角,带领大家“寻根”蒲州梆子。这场深度解读,为来自湘陕晋三地的戏曲学员们搭建了理论桥梁,助力其从根源上认知蒲剧的发展脉络与艺术精髓。
作为中国梆子腔系的“鼻祖”,梆子腔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讲座中,刘文峰教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梳理了梆子腔从早期产生,到清代中叶通过音乐改革、丰富剧目实现独立发展的历程。“如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梆子腔”,因与北杂剧、昆曲等剧种相比文词略显粗俗而被称为“土戏”,后因早期是将各种曲调糅合在一起演绎一个故事、曲调变化大、演绎自由而得名“乱弹”……”以称谓变化系统梳理梆子腔在历史中的演变,以“文化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的讲述打开学员的眼界,科学严谨的研究视角让学员对剧种的历史语境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
针对学员专注学习的特技绝活,刘文峰教授指出:“担子功、帽翅功等蒲剧绝技,是历代蒲剧艺人传承下来的艺术语言,只有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其相关的文学、美学、历史学等知识,才能让技巧与人物情感、故事内核更好地融合。”
讲座中,来自湘陕晋三地的学员认真听课、仔细记录,听到疑问之处便踊跃提问,课堂氛围轻松热烈。课程虽仅开始一周,学员们已感受颇深:“过去几天,景雪变、郭安存、李泉水等蒲剧名家走进课堂,向我们倾囊相授特技绝活,让我们受益匪浅。”来自陕西省大荔县剧团的王团感慨道:“梆子腔作为‘母体’,地位独特,蒲剧、秦腔等剧种都受其滋养发展,有着‘同根共源’的紧密关联。从蒲州梆子衍生出的各剧种并非孤立成长,艺术养分既源于古蒲州‘河东戏曲之乡’的文化沃土,也在与兄弟剧种互鉴共生中不断丰富。”
来自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授课教师、蒲剧名家吉有芳听完讲座后也深有感触:“以前练跷功、火彩,只想着把动作做标准,现在才明白每一项绝活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刘教授的讲解,让我们对‘练技’与‘懂戏’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运城学院音乐系负责人杨高鸽表示,此次理论讲座是培训“理论+实践”体系的重要一环。项目不仅邀请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等戏曲名家传授特技,更通过史论讲解,帮助学员构建从“技艺掌握”到“文化理解”的认知系统。这对于抢救濒临失传的蒲州梆子特技绝活而言,既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根脉的延续。
据悉,该项目是运城学院首次获批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聚焦十余种蒲州梆子特技绝活的传承。此次开展的“寻根”讲座,以深厚的理论积淀为学员打开了认知蒲剧的新视角,为后续的特技训练注入了文化自觉。随着培训的深入,这些戏曲骨干将带着对蒲剧历史脉络的深刻理解,让古老的艺术绝活在新时代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