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您的位置:首页 >

弘扬子丹精神 发展蒲剧事业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0-18

弘扬子丹精神   发展蒲剧事业

郭少华

雨过天晴,秋阳普照。2021929日早,由山西省蒲剧艺术院主办的“缅怀蒲苑先贤李子丹先生”的座谈会,在运城市钻石宾馆二楼会议室隆重举行。

本次座谈会由原运城地委宣传部部长、山西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王大高发起;由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副院长贾菊兰主持。运城市原文化局局长崔浩、运城市文旅局副局长任红玉、原文化局副局长杨福林、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书记王志凯、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武俊英、王艺华、景雪变等部分人士应邀出席了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还有《运城晚报》总编樊俊峰、主任张建群;为纪念李子丹诞辰九十周年而写的《赤子丹心》一书的作者王思恭,编审潘广民、杨星让等。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用亲身的感受回忆了李子丹先生的生平过往。李子丹先生的长子李清选到会,代表全家向大家表示真挚的感谢。

赤子丹心李子丹

李子丹是万荣县北火上村人,中共党员。他于1955年创办起了稷山县蒲剧团,历任该团副团长,万荣青年蒲剧团副团长,稷山县蒲剧团团长、党支部书记,稷山县文化馆党支书兼馆长。1975年调运城地区蒲剧团,历任副团长、团长、党支部书记。他一生热爱戏曲,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呕心沥血,为河东大地蒲剧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并培养出了一大批蒲剧艺术才。      

座谈会上,参会人员依次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张建群在发言中说,看完《赤子丹心》一书之后,她写了一篇名叫《赤子丹心李子丹》的文章,概括总结了三个没有想到。第一个没有想到,李子丹的出身会这么苦。他生下来70天,生母就去世了。在他四岁时,亲生父亲也亡故。生身父母相继离世的李子丹与养母薛氏相依为命。家中没有经济来源,子丹小学念了四年,就因家中困难而辍学。他经常到黄河滩上去拾柴割草。就在12岁时,子丹正在黄河滩上拾柴,竟然被土匪绑架。后来,堂兄与土匪经过多次周旋交涉,李子丹才有惊无险、转危为安。李子丹在成长的道路上真是历尽磨难,经受了人生百般的疾风苦雨。第二个没有想到,李子丹在为蒲剧发展的道路上,遭受了如此之多的坎坷。在成立稷山县蒲剧团时,他为筹集资金,到处走亲访友,四处告借,却处处碰壁。情急之下,他在母亲面前长跪不起,求母亲让自己把家里的大车和牛、三间房、几亩地都卖了,来换取办团资金。疼子心切的老母亲迫于无奈,只能答应了他。可后来钱还是凑不够,他的爱人苏爱仙就把自己陪嫁的首饰和嫁妆都交给他,说:“地和牛、房子都卖了,还留这个干什么!卖了凑个数,顶不了大事顶小事。”李子丹接过妻子手上沉甸甸的首饰,百感交集,庆幸自己有一位如此善解人意的贤内助,何愁事业不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55年农历925日,稷山县蒲剧团终于鸣锣开台,正式与观众见面。他们整齐的阵容,精彩的剧目,让广大的城乡观众连连叫好!县长握住李子丹的手直摇:“你卖家产办成了剧团,稷山人民不会忘记你!” 第三个没有想到,李子丹的贡献会如此之大。他大力培养新人,带出了一个艺术精湛、实力超群、享誉全国的“牡丹群”,一手打造了“河东四梅”——武俊英、王艺华、景雪变、吉有芳。他创造了河东大地上蒲剧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他带领全团人员,排演出一个又一个精品剧目,如《红灯记》、《港口驿》、《西厢记》、《少华山》、《杀狗》等。他们多次赴并进京、上川入陕,为剧团争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自己也获得了运城地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山西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文艺工作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省文化厅专门提出了“子丹精神”,号召全省文化系统工作人员向他学习。

弘扬子丹精神

市文化艺术学校原副校长、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在座谈会上回顾了与李子丹书记几十年来的深厚情谊,并郑重地做出了承诺,要弘扬子丹精神,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感恩前辈,感恩老师。继续为蒲剧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为振兴蒲剧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景雪变说,她是1985年调入市蒲剧团的。在李子丹书记的支持与鼓励之下,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和表演风格,获得了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为运城的蒲剧事业增了光、添了彩。她记得,在李书记生病到西安住院时,她和李英杰副团长一起去看望。当时李书记不仅患有糖尿病,而且又有心肌梗塞,情况比较严重。在她临走时,李书记不顾自己的病体安危,仍谆谆交待她:“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定要多排戏、演戏,永远不要离开舞台。”

“子丹精神”的鼓舞和其他领导的支持下,景雪变自20024月起,担任山西省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团长。她一直都没有离开戏剧舞台,排演了轰动全国的《山村母亲》,并拍成了蒲剧电影,获得了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被组委会授予“蒲剧皇后”的称号,引领运城的蒲剧事业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她着力培养戏曲接班人,这么多年来,她创新教学机制,提出“戏剧教学要走教研与实验、创作与演出、课堂与舞台、基地与成才相结合的新路子”。她总是亲自上台示范演出,对于好的演员苗子,她手把手地来教,一字一句地抠台词。她带领市艺校的戏曲骨干教师,共为国家培养了五十二朵小梅花。她真正继承了李子丹身上的那种持之以恒、永不服输的精神,舍小家为大家。她说当初青年实验团刚建团时,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她就把自己住的房子用来抵押贷款。其间也碰到过好多次无以言述的艰难,让她觉得自己都要支撑不下去了,可还是咬咬牙坚持往下走。就是凭着身上这股子“子丹精神”,她带领全团人员,多方借款筹资三千多万元,终于在2009年建起了剧团新址蒲景苑和小梅花培训基地。文化部的领导和专家在运城调研时,看到青年实验团的实训基地时都惊叹道:“景雪变以弱女之肩建起如此宏大气魄的剧院,在全国的地方院团都实属罕见!”

她带领全团人员送戏下乡,每天都要演四场之多。演员不卸妆赶台口,大师傅也紧着为演员们把饭送到车上、送到台上。大家往往匆匆拨拉上几口,囫囵而咽,根本顾不上品尝饭菜是啥滋味。2009年的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景雪变为了赶一场演出,在雪地不慎滑倒,左臂骨折,被立即送往医院。医生给她打上石膏绷带后,她竟然马不停蹄又奔赴到了演出现场。就这样,她端着受伤的胳膊,按时出现在了舞台上,出现在了等待她的观众面前。在这之后,在没有拆石膏的几十天里,她没有落下过一场演出,就这样默默忍受着病痛,端着受伤的胳膊,为热情的父老乡亲们唱了一出又一出,演了一场又一场。那一声声高昂回旋的唱腔里,回荡的是蒲剧传承下来的忘我精神,萦绕在观众心里的是蒲剧人那颗热爱戏曲的灵魂。    

景雪变曾鼓励大家:“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留下来的都是金子。”难怪老百姓盛赞青年团就是“一支没有领章帽徽的军队”。蒲剧青年团先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劳模集体称号,荣立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集体一等功。文化部专家撰文评价:“蒲剧青年团从一开始就是靠党的工作鸣锣开道!”

发展蒲剧事业

座谈会上,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副院长贾菊兰深切缅怀了李子丹书记的生平点滴,讲到动情处潸然落泪,与会的人都不禁为之动容。贾菊兰说“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李子丹书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来的“子丹精神”,却是我们永远的财富,我们蒲剧人一定会代代传承,把它发扬光大。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党委书记王志凯在会上也做了重要讲话。王志凯首先剖析了自己对“子丹精神”的认识。何为“子丹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忘我的精神。他说自己与蒲剧先贤李子丹虽无交往,却是早有耳闻。正是李子丹身上这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对蒲剧艺术传承的执着,才让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蒲坛精英,排演出了一出又一出的好剧目。让运城蒲剧的“牡丹群”,让运城的优秀剧目红遍了全省 、红遍了整个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红遍了全囯大江南北,开创了运城蒲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带领运城蒲剧事业登上了巅峰!

王志凯说,正是因为一代代的蒲剧人身上传承了这种“子丹精神”,才有了蒲剧传承发展的经久不衰,才有了社会各界对运城蒲剧艺术发展的肯定,才有了如今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挂牌成立。

接下来,他简单向大家介绍了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概况。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精神,强力推动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运城市蒲剧团、运城市文工团、运城市蒲剧青年团“院校合一”改革,于20201231日成立的。2021618日,院校首任领导班子成员正式履新。艺术院校自成立以来,创编推出了《党旗飘飘》、《忠义千秋》、《更上一层楼》、《永乐宫纪事》等一系列大型精品剧目。院校班子组建之后,又聘请了王秀兰为蒲剧艺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景雪变为名誉院长,杨福林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创立了名师工作室,组建蒲剧传承班,聘用全国梅花奖得主来做老师,以使蒲剧的经典剧目与艺术精髓能够更好地传承下来。市委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对院团建设和蒲剧事业给予鼎立支持,连续五年拿出专项经费以支持院团开展艺术创作和人才培育,同时启动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新院建设。    

王志凯最后强调,现在院团的条件比李子丹书记当时创团时的条件好得多了,所以我们就更要肩负起重担,在老一代蒲剧人的带动与引导下,在市委领导给予的坚强后盾的支撑下,秉承子丹先生的忘我精神,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展示新作为,旗帜鲜明地扛起弘扬蒲剧艺术的大旗,让蒲剧艺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绽放出更多更美的艺术之花,让它们盛开在河东大地,灿烂在全省、全国的艺术名苑!

作者简介郭少华,山西省蒲剧艺术院高级语文讲师,运城市作协会员。喜欢文学,曾在《唐山文学》、《现代职业教育》、《课外语文》、《河东文学》、《运城日报》、山西新闻网上发表过一些作品,曾荣获全国师魂杯论文大赛二等奖。

网站声明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