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1-02
在国学家张伯驹撰写的咏戏诗集《红毹纪梦诗注》中,有首诗写道:“跷工甩发并惊奇,帽翅飘来更可师。北乱南昆无此艺,却教绝技出山西。”他在诗后加注:“山西蒲州梆子跷工、甩发、要帽翅称为绝技,小楼、叔岩皆不能为之,独山西梆子能两翅同耍,或单耍右一翅,或单耍左一翅,诚绝技也。”
蒲剧特技大致五种
◆ 一是来自百戏、杂耍的,如杠子、火彩、跷功等;
◆ 二是利用服饰装扮的,如翅子、翎子、水袖等;
◆ 三是借助道具的,如椅子、扇子、手帕等;
◆ 四是夸大和运用生理条件的,如胡子、梢子等;
◆ 五是特定情境和特殊需要的,如耍蛤蟆、吃草、拧屁股等。
说到蒲剧特技功,首推蒲剧泰斗阎逢春创造的翅子功。翅子功即帽翅功,指纱帽翅和相帽翅的甩法。1938年,阎逢春在演出中看到父亲阎金环在演《杀驿》时,为表现吴承恩对王老爷的怀念和悲痛感,口发唉声,摇头晃脑,引得帽翅乱动,使他突发灵感,决心下苦功,摸索门道,改造帽翅,苦练甩法,使帽翅由下意识的乱动,变成有意识的甩动。1939年,他在演《杀驿》时,首次运用了甩帽翅功,一会左甩,一会右甩,一会双甩,一会左右单甩,运用自如,一炮打响。
翎子,也叫雉尾,由野鸡尾制成,弹性大,物性强,多为英俊威武的将帅人物头上插戴,有装饰美化人物形象的作用。翎子功又称“耍翎子”,一般的表演动作有望月、抱月、托月、拨云、望云、二龙戏珠、双龙绕海等几十种,主要靠演员单手或双手操作。翎子功还有一种是靠头颈摆动和身段变换,使翎子构成各种姿势及形态的高难度技巧。翎子功多用于吕布、周瑜等人物,表现其惊喜、愤恨、得意、轻佻等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其主要耍法有摆、抖、颤、绕、勾、点、竖、甩、打、掏、抹、挽、扳、闻等十几种,尤以竖翎和缠腰打灯花为最难。
蒲剧过去都是男性演旦角,为了弥补以大脚表现古代女子三寸金莲之不足,便创造了跷子功。跷子功是受春节闹社火时踩高跷的启示,用槐木雕成形似古代女人三寸金莲的跷子扎在脚上,外为花绣鞋,内裹槐木芯,鞋底长95毫米,正好三寸。槐木芯呈梯形,演员的脚几乎是脚尖朝下,插在跷内,然后用绑带把脚与跷扎牢,表演时难度极大。据说跷工起源于魏长生。蒲剧艺人会跷工者不少,尤以王存才最为出名。新中国成立后,踩跷因宣扬妇女缠足陋习而被禁止,直到1989年,运城地区蒲剧团优秀旦角演员吉有芳在《刘海砍樵》中饰演由狐狸变来的胡秀英时,才重新发掘了踩跷功。
筱兰香在《桃花媒》中、景雪变在《阴阳河》中皆有担子功的精彩表演。演员担上特制的担子在舞台上走慢步、庖花梆子、跳垛子,表演背闪担换肩、转体旋担等动作,均不用手扶,对剧中人物的造型、神态、舞姿给以有力的烘托。
在蒲剧的不少剧目中,男女演员均有借助水袖的不同运用而反映人物的心理冲动和各种情感。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京剧大师程砚秋指导下,水袖表演更加系统化。80年代蒲剧又吸收了兄弟剧种水袖的优点,尤其是通过《打神告庙》的排练,更使水袖结合人物的感情变化,趋向多样化,水袖功得以丰富和发展。如景雪变在《宇宙锋》中饰演的赵艳容,就运用了水袖功的抖、搭、抓、挑、甩、扬、转、绕、摆、冲、飞、翻等技巧及云手袖、团花袖、单摆转盘袖、直冲展翅飞卷袖等绝活,演活了赵艳容。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