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您的位置:首页 >

蒲剧表演特技| 水袖功、翎子功、梢子功、帽翅功、胡子功、鞭子功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1-21

俗话说:无技不成戏,好戏看特技。蒲剧表演特技是技巧,更是功夫。戏曲演员须经过长期的戏曲舞台实践和严格的训练,反复地研究、创造、提炼、升华,才能在戏曲舞台假定性的空间里,娴熟地运用特技进行象征性的表演,使人物的心理情感通过技巧,转化为奇妙的动作语言和具体形象,达到画龙点睛、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蒲剧表演特技,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蒲剧艺术以她众多的优秀演员,生动鲜明的音乐唱腔、丰富多彩的剧目和精湛的特技表演,成为黄河流域的文化传承载体之一。蒲剧表演特技已成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水 袖

中国古代服装宽袍大袖的特征,演变到传统戏曲的表演中,就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种特有的服饰妆扮——水袖。

水袖功,是借助水袖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和各种感情的表演。常用于青衣、旦角、小生行当。一般戏曲服装上的水袖,长约五十公分。作为特殊表演时,则用特制的长袖,长约两米,宽约六十公分。素白雅致的杭纺丝绸,是制作水袖的最佳材料。以特技表演见长的蒲剧,全面吸收、丰富和发展了戏曲各类剧种水袖功的优点,能更细腻、准确、生动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性格和情绪,形成了蒲剧在水袖表演上的特色。

蒲剧水袖功的基本动作有:左右双抛袖拾袖;左右双旋袖;左右双抓袖;左右云手搭袖;左右后搭袖;左右云袖;左右双车轮袖;左右抱肩袖;左右上冲袖;翻身冲袖,转盘飘袖等。

蒲剧的水袖特技,不但表现了袖子独立舞动时的特殊形态,也表现了水袖功与各种肢体语言动作组合后的高超技法。

在蒲剧《打神告庙》中,这些水袖功法被巧妙、灵活、有机地运用到剧中人物心理和情绪的表现上。

当剧中人敫桂英听到王魁抛弃自己的消息时,一双水袖随手飘飞,旋转起来,将震惊、悲愤等压抑着的情绪瞬间释放。她抖动着水袖,将满腔悲凉和无奈的情绪传递到观众的心头。

水袖的飘动,旋转如盘,将敫桂英的痛苦和辛酸缠绕,层层叠叠,就像她那一颗不甘的心!一会儿翻卷飞舞,一会儿折腰团转,像是在倾诉着自己满腹的屈辱、满腔的悲愤。

伴随着翻腾滚动着的体态和旋转如飞的双袖,展现出敫桂英她不屈的性格与命运的抗争。

那一方神奇灵动的水袖,微妙地成为了表演者手的延伸,是行为表演的升华,代替了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成为戏曲舞台上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奇妙的艺术手段。

翎 子

翎子,是戏曲表演中插在角色头饰上、美丽而灵动的雉鸡尾,俗称野鸡翎,简称“翎子”。在蒲剧中,翎子广泛应用于各个行当,多代表与正统思想相抵触的人物。

翎子功,又称“耍翎子”。在蒲剧表演中,它已成为剧中人物性格和情感外化的手段之一。蒲剧翎子功的主要技巧有:左右单扳翎、回头望月、二龙戏珠、双扳翎子、口衔翎、摆翎、二龙绕海、前后甩翎、旋翎、扫脸翎子、勾翎、抖竖翎子等。

在戏曲舞台上,蒲剧《黄鹤楼》中,剧中人周瑜的表演大量运用了翎子功的各种技法,来展现他在剧情中的心理变化和独特性格。

那细长飘逸的翎子,本身就展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无论是洒脱不羁的英雄,还是精灵古怪的神魔,只要在头上竖起翎子,就会立刻显得潇洒英武、神气十足。

耍翎子的表演,常常配合各种人物的动作身段,来渲染特定剧情中人物的典型情绪和心理。翎子的一点一动,配合演员的一颦一笑,表现出人物惊喜、挑逗、得意、轻佻、忧虑、惊恐、愤恨等心绪情态,十分迷人。

那美丽的野鸡翎抖动着、旋绕着,传达出蒲剧《小宴》中吕布的桀骜不驯、不可一世;翎子在舞台上空花样叠现,点化着他情欲似火、色迷心窍的急迫神态。一会儿翎子如金蛇狂舞,刻画出吕布欢喜至极、得意忘形的情状,一会儿翎子又似飘带临风,描绘着他勇战三英的英姿和潇洒。

翎子飞旋,飘逸俊美。将人物的各种奇思妙想和微妙情绪,如同行云流水的书法,挥洒在戏曲舞台的空间,形象地揭示出吕布内心难以言传、纷繁错综的复杂情绪。

野鸡翎,这个从大自然撷取的美丽而神奇的精灵之物,在虚幻的戏曲舞台上,通过演员巧妙地运用,生动地演绎着不尽的豪情和诱人的情致,成为蒲剧表演特技中一个绚丽多姿的基本功法。

梢 子

中国古人头顶那束挽起的长发,在戏曲中演化成了一种表演手段,被称为“梢子功”。他主要用于生角行当,常见于小生、须生、武生的表演。

梢子功的表演,要做到动作准确,有力强烈,必须经过长期的苦练。蒲剧演员中流传着这样的练功口诀:“上身不动脚站稳,脖子放活头绑紧,仰头收颌使猛劲,松弛相交靠脖筋。”

梢子表演特技,主要有十字梢子、走马梢子、滚堂梢子、平梢子以及前甩、后扬、挽梢和铺天盖地等甩法。

梢子表演特技一般在悲壮、激烈的剧情中使用,表现剧中人物悲愤交加、仓皇失措、惊慌不安和垂死挣扎等情绪。

在蒲剧《周仁哭坟》中,遭受屈打的周仁,满腹委屈,无处诉说,剧烈的疼痛和极度的压抑折磨着他。表演者在这种情景中应用了梢子功,使人物的情绪激烈上升,将无限的悲愤倾泻在这三尺发梢之中,更是将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在蒲剧《母子仇》中,北魏明帝被母亲用药酒毒害,表演者先后运用了多种甩梢子的技巧,表现了北魏明帝临死之前,垂死挣扎、愤恨不甘、迷惑绝望等复杂情感。

在蒲剧《煤山》中,表演者将甩梢子、搂髯口、踢绊带、搅宝剑穗子等表演动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崇祯皇帝陷于绝境、面临王朝覆没,仓皇出逃、狼狈惶急的情状。

发本柔软物,掌控神思间。灵动自如的甩发,生动地塑造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典型的人物情绪,将梢子表演特技升华为一种无可代替的戏曲表演艺术手段。

帽 翅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帽翅是官帽上的一种装饰,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戴着不同的官帽,以区别各自地位和身份的不同。

两片帽翅,经过了戏曲表演者的巧妙运用,便形成了一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或情绪变化的表演特技--帽翅功。在蒲剧中,帽翅功多用于须生行当。

在帽翅功表演中,甩相帽翅的难度比甩纱帽翅要大。其主要技法有:右单搅、左单搅、左右异向双搅、左右交叉搅,左右同上同下等。

纱帽翅的甩法和相帽大致类同,但也存在着细微的不同之处。其主要技法有:右单甩、左单甩、左右交叉双甩、左右同上同下以及飞帽上头等。

帽翅功,在特定的剧情中,善于形象化地展现人物怀念回忆、苦思冥想、分析判断或欢快喜悦、兴高采烈、精神振奋等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在蒲剧《徐策跑城》中,正直大义的剧中人徐策,听到了世代忠良的薛家就要报仇除奸,他十几年来压抑着的冤屈和悲愤之情,烟消云散,感情的闸门顷刻打开,只见他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在去往朝中的路上,他欢快地行进着,心里充满着希望,表演者运用了一系列的舞台表演动作,配合相帽翅的特技,将徐策扬眉吐气和情不自禁的内心情感,层层递进,表达得淋漓尽致,将剧情推向了高潮。

独特奇妙的帽翅功表演,不仅推进了戏曲情节的进展,而且将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通过帽翅舞动的节奏和花样,生动形象地呈现给了观众,使观众得到了绝妙的艺术享受。

胡 子

胡子,在戏曲表演中又称髯口、口条,是人物艺术造型的一种装饰。胡子功,就是戏曲演员利用胡子的各种耍法和动态,来形象化、艺术化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流程的表演技巧。多用于须生、老生行当。

胡子功的主要技法有:捋须、弹须、羞须、摆须、涮须、推须、抹须、咬须、抖须、打须等,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复杂感情和各种神态。

在蒲剧《杀府》中,剧中人伍子胥运用胡子功的各种技法及身段,动作节奏紧凑,刚健有力,表现了伍子胥为报家仇、决意出逃时,紧张急切、义无反顾的悲壮心情。

鞭 子

鞭子,又称马鞭。在戏曲表演中,它既是打马的鞭子,又是马的象征。鞭子功,是利用马鞭的舞动,配合各种身段动作,烘托剧情、塑造人物的一种戏曲表演技巧。常用于功架须生、武生、武旦等行当。

马鞭的表演技法主要有:涮鞭、扬鞭、搂鞭探海、绕鞭、甩鞭勒马颤眼等。

这些技法常常与拉马、上马、打马、勒马、催马、下马、栓马等表演动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把马的奔腾、驰骋等雄姿,表现得栩栩如生,而且把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展现得激情奔放,使鞭子成为蒲剧表演艺术中的常用特技之一。





网站声明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出品”。